從今年2月底的每噸約1050元,到目前每噸約1090元,國內30%品位磷礦石均價創出歷史新高。
上海證券報記者在近期對磷化工上市公司調研中了解到,隨著磷化工行業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我國磷礦石產量呈逐年收縮態勢,未來產能周期帶來的磷礦石緊缺或仍將延續,而磷礦石的高景氣有望支撐磷化工景氣延續。
磷礦石價格或易漲難跌
近兩年磷礦石價格反復上漲,并屢創新高,其漲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市場供不應求。”3月15日,有磷化工上市公司高管告訴記者,“今年磷礦石漲價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近年來許多擁有磷礦石資源的企業積極向下游延伸產業鏈,市場上流通的磷礦石自然就減少了;二是磷酸鐵、磷酸鐵鋰等新能源材料帶來的需求增加。據測算,生產1噸磷酸鐵大約需要8噸磷礦石。”
據上述人士介紹,我國磷礦石基礎儲量32.4億噸,全球占比約5%,位居全球第二,主要分布地為湖北、云南、貴州、湖南和四川,這些地區的磷礦保有儲量全國占比超過80%。在需求端,磷礦石是磷化工行業的必要上游原材料。在供給端,磷礦石產能固定,并且近年來有減少趨勢。目前新增磷礦開采產能難度較大,取得采礦權和磷產業配套建設均需要較長的論證、審批程序和時間。
磷礦石價格年內走勢如何?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磷礦石價格今年或易漲難跌。“磷礦石屬不可再生資源,考慮到國家對磷礦開采的持續收緊以及環保要求趨嚴,預計未來磷礦石的供應將延續緊張態勢。”湖北宜化證券部胡先生對記者表示,“整體來看,磷礦石漲價對磷化工企業是利好的,這是行業景氣度回升的表現。”
上市公司紛紛加碼產業鏈上游
在A股上市公司中,云天化、興發集團、川恒股份、川發龍蟒等磷化工企業資源優勢明顯。此外,為打造“礦化一體”產業鏈,大部分行業內上市公司都在積極向上游磷礦資源加碼布局,增加探礦及“探轉采”項目投入。
作為磷化工龍頭,興發集團磷礦石資源優勢明顯。公司于2022年12月發布公告,其后坪磷礦200萬噸/年采礦工程項目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進入正式投產出礦階段。隨著項目投產,公司磷礦年產能已增加至585萬噸,進一步增強公司磷礦資源保障能力。據悉,目前公司現有磷礦資源儲量超過8億噸。
近日,川恒股份披露公告稱,其定增申請獲深交所受理。據公告,公司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5.29億元,擬投入中低品位磷礦綜合利用生產12萬噸/年食品級凈化磷酸項目、10萬噸/年食品級凈化磷酸項目及雞公嶺磷礦新建250萬噸/年采礦工程項目等。
資料顯示,川恒股份控股子公司福麟礦業已持有小壩磷礦采礦權、新橋磷礦山采礦權、雞公嶺磷礦采礦權三個采礦權,加上參股公司天一礦業持有的老虎洞磷礦,公司控參股的磷礦儲量約為5.47億噸。目前,福麟礦業完成技改工作,已具備磷礦石開采能力300萬噸/年。
川發龍蟒近期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公司擁有磷礦資源儲量約1.3億噸。其中,旗下天瑞礦業磷礦儲量近1億噸,采礦設計產能為250萬噸/年,旗下白竹磷礦年產100萬噸磷礦石已正常運行,上述兩礦產能在2023年繼續爬坡,預計將在2024年達產;另外,其全資子公司龍蟒磷化工已取得新的采礦許可證,龍蟒磷化工磷礦生產規模為60萬噸/年,正在積極推動復工復產工作。川發龍蟒預計上述礦產復工達產后,公司將具備年產410萬噸的磷礦生產能力。
記者從湖北宜化獲悉,公司間接參股的江家墩礦業有磷礦開采權,其保有資源儲量1.3億噸,現有30萬噸/年的產能。江家墩礦業東部礦段150萬噸/年采礦許可證正在辦理中。公司控股股東宜化集團磷礦總產能為330萬噸/年,后續磷礦規劃產能為290萬噸。
磷化工龍頭積極做長產業鏈
從“左磷右鋰”到精細磷化工,近兩年,磷化工龍頭在加碼產業鏈上游的同時,也積極利用自身資源和技術優勢,努力將磷礦資源“吃干榨凈”,打造未來的第二增長極。
以云天化為例,公司目前擁有磷礦儲量8億噸,磷礦石年產能1450萬噸,磷礦石自給率達到85%至90%,擁有上下游相對完整的一體化產業鏈布局,成本優勢突出。
此前,云天化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為科學合理利用磷礦資源,公司積極向新能源和精細磷化工等方向發展,包括加大新能源電池產業投入力度,推進50萬噸/年磷酸鐵項目建設,現已初步形成規模。公司還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加快推進濕法精制磷酸項目建設。同時,公司還大力推進精細磷化工方面投入,積極推進向醫藥、農藥中間體、磷系阻燃劑等方向延伸。
根據公開資料,興發集團已經是全球磷化工產業鏈最完整的企業之一。近年來,公司通過多種選礦技術,努力增加低品位磷礦的選礦能力,同時一直注重對磷礦伴生資源的綜合利用,力爭做到對磷礦資源的“吃干榨凈”。
同樣為充分利用磷礦資源,去年,新洋豐旗下的洋豐楚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西瑞昌投資建設磷化工及磷礦伴生氟硅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項目計劃投資總額為60億元。公司表示,該項目不僅可以延伸磷化工產業鏈,強化公司產業鏈一體化的戰略布局與競爭優勢,而且有助于公司把握鋰電新能源行業重要的發展機遇,豐富產業布局。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