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漿礦床分為正巖漿礦床與巖漿-熱液礦礦(又稱氣化熱液礦床,或巖漿期后熱液礦床)。正巖漿礦床又分為結晶分異礦床、巖漿熔離礦床、殘余巖漿礦床;巖漿-熱液礦床又分為偉晶巖(花崗偉晶巖、堿性偉晶巖)型礦床、鈉長石云英化花崗巖型礦床、斑巖型礦床、矽卡巖礦床、石英脈型礦床。
一、巖漿礦床蝕變特征
1、早期巖漿礦床
絕大多數早期巖漿礦床不具有明顯的圍巖蝕變現象,根本的原因是沒有流體出溶與圍巖進行物質交換。早期巖漿礦床的有用礦物結晶早于硅酸巖礦物,而與圍巖反應的巖漿流體是主要硅酸鹽礦物結晶過程晚期形成的。
巖漿流體形成過程為:隨著巖漿上升減壓,流體開始從巖漿中出溶。常以較小氣泡產出, 由于巖漿粘度較大且有結晶相,氣泡很難逃逸,形成一種富流體的巖漿。這種富流體相的巖漿由于密度低,對流上升至巖漿房頂部。在持續的上升過程中,壓力相應降低,流體相氣泡不斷的增大,最終連在一起形成流體的“外殼”。而去氣后的巖漿密度增大將會下沉,新鮮的、富流體相巖漿再次注入,向流體流體“外殼”繼續釋放新的流體。隨著上升減壓過程的繼續,流體相達到飽和后克服結晶相的約束,形成了初始的巖漿流體。
2、晚期巖漿礦床
在巖漿冷凝過程的晚期階段,在礦化劑的影響下,有用礦物比硅酸鹽礦物從熔漿中較晚晶出所形成的礦床。礦體與圍巖界線明顯,圍巖常常出現一些蝕變現象;
3、巖漿-熱液礦床(氣化熱液礦床)
氣化熱液礦床由含礦氣水溶液形成的礦床。由于氣水溶液形成于巖漿期(階段)之后,因而又稱巖漿期后礦床。氣化熱液礦床另一分類方案:
類型 |
礦床形成溫度 |
形成深度 |
礦床特征 |
主要礦產 |
噴氣礦床 |
100~600 |
由火山活動噴出的氣體形成。礦石礦物大多通過升華作用在火山巖的裂隙中或火山口的四壁上形成。這類礦床目前為數不多,價值還不大。 |
自然硫礦床 |
|
接觸交代礦床 |
200~800 |
500~2000m |
由巖漿噴射物在火成巖體四周接觸帶中形成的礦床。經常出現在長英質巖漿與碳酸鹽巖石的接觸帶中。由于這類礦床有典型的蝕變圍巖夕卡巖,礦床形成過程長,階段多,通常可以根據特征礦物劃分為石榴子石-透輝石、金屬氧化物和金屬硫化物3個階段。 |
夕卡巖礦床。主要礦產有鐵、銅、鎢、鉛、鋅、鉬、錫等,經濟價值大。 |
高溫熱液礦床 |
300~500 |
一般大于 3km |
礦床通常與花崗巖、花崗閃長巖有關,產在酸性侵入體內或其附近。交代和裂隙充填兩類礦體均有,礦體的深部持續性較好。圍巖蝕變多見云英巖化、鈉長石化、電氣石化等。礦石粒度粗,常呈條帶狀。 |
主要礦產有鎢、金、錫、鉬、銅、鉛、鋅、砷等。 |
中溫熱液礦床 |
200~300 |
1~4km |
礦床多與長英質侵入巖體有關。礦床有的產在火成巖體內部,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是產在巖體頂部的沉積巖和變質巖中。常見圍巖蝕變是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或絹云母化。 |
由此類礦床可以獲得大量的鉛、鋅、銅、鉬、錫、金、銀、石棉、滑石、菱鎂礦和水晶。 |
低溫熱液礦床 |
50~200 |
從近地表到1500m |
礦床大多產在沉積巖或火山巖中。圍巖蝕變不明顯,可以發現硅化、高嶺石化、黃鐵礦化、白云石化、明礬石化和綠泥石化。在礦石結構和構造方面,皮殼構造、條帶構造、晶洞都比較常見。 |
低溫熱液礦床是金和銀的重要來源,相當多的銅、鉛、鋅、螢石和重晶石。 |
氣化熱液礦床有如下一些特點:
①礦床與構造關系密切,礦體常常沿裂隙、斷層、破碎帶或層面生成;
②一般是后生礦床,礦體形成晚于圍巖;
③礦石以充填和交代的方式沉淀;
④礦體形態多成脈狀和網脈狀,礦石多見梳狀、帶狀、皮殼狀、角礫狀、晶簇狀、浸染狀、塊狀構造;
⑤礦脈有分帶現象,礦脈中的礦物分帶排列;
⑥礦石中的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大多有氣液包裹體;
⑦礦脈四周的巖石明顯遭受熱液作用,圍巖發生了礦物的和化學的變化,出現了很多新礦物。
二、巖漿礦床主要蝕變類型
氣成-熱液蝕變類型一覽表
蝕變類型 |
原巖性質及 蝕變圍巖 |
常見新生礦物組合 |
與礦化的關系 |
蛇紋石化 |
超基性巖及部分白云巖、基性巖 |
各種索紋石,其次滑石、碳酸鹽礦物、水鎂石、磁鐵礦、斜綠泥石,陽起石等 |
石棉、滑石、鎳礦、菱鎂礦 |
滑石碳酸鹽化 |
超基性巖、蛇紋巖 |
滑石、菱鎂礦、白云母、石英,其次鐵菱鎂礦、鉻云母、黃鐵礦、葉臘石 |
滑石、菱鎂礦、金、鈷 |
次閃石化 |
中基性巖、部分超基性巖 |
纖閃石、透閃石、陽起石、其次鈉長石、綠簾石類、方解石、綠泥石 |
磷灰石、磁鐵礦 |
鈉黝簾石化 |
中基性巖、部分中酸性巖 |
鈉長石、綠簾石類,其次葡萄石絹云母、次閃石、綠泥石、方解石 |
銅礦、鐵礦 |
綠簾石化黝簾石化 |
基性、中性及弱酸性巖漿,片麻巖,其次酸性巖、泥質巖、矽卡巖、鈣硅酸鹽 |
綠簾石或黝簾石,其次碳酸鹽礦物、綠泥石 |
鐵礦、銅礦、鉛鋅礦、黃鐵礦 |
方柱石化 |
中基性巖、石灰巖、鈣硅酸鹽巖 |
方柱石,其次是次閃石、磷灰石、磁鐵礦、方解石、石英、硅灰石 |
磷灰石、鐵礦、銅礦 |
青盤巖化(變安山巖化) |
中基性火山巖(有時可能是中酸性火山巖) |
鈉長石、冰長石、綠簾石、透閃石、陽起石、碳酸巖、絹云母、黃鐵礦,其次葡萄石、沸石、綠泥石 |
金礦、銅礦、銅鐵礦、鋅礦、黃鐵礦、金銀礦 |
細碧巖化 |
基性噴出巖 |
鈉長石,其次綠泥石、方解石、次閃石、綠簾石 |
黃銅礦、黃鐵礦、鉛鋅礦 |
綠泥石化 |
中基性巖最為發育,酸性巖少見,個別見超基性巖中 |
綠泥石、石英、絹云母,其次方解石、電氣石、鈉長石、陽起石,有時還含有黑云母 |
鉛鋅、錫、金、銀、含銅黃鐵礦、銅礦 |
黑云母化 |
各種基性、中性、弱酸性巖漿巖,相同化學性質的變質巖及含鐵鎂質較高的砂頁巖 |
黑云母,其次綠簾石、黃鐵礦、白云母、絹云母、碳酸巖、綠泥石、石英、黃玉、電氣石、次閃石 |
鎢、錫、鉬、銅、含金石英脈 |
云英巖化 |
酸性成分的侵入巖、沉積巖、變質巖及部分噴出巖 |
石英、白云母,其次是絹云母、鐵云母、黃玉、電氣石、螢石、綠柱石 |
鎢、錫、鉬、鉍、鈹等 |
電氣石化 |
中酸性巖,特別是偉晶巖、云英巖,相同化學性質的沉積巖、變質巖 |
電氣石,其次黃玉、螢石、白云石、石英 |
鎢、錫、鉬、黃鐵礦、鈷、金 |
黃玉化 |
酸性侵入巖,特別是云英巖、偉晶巖、部分酸性火山巖,以及同化學性質的沉積巖、變質巖中 |
黃玉,其次白云母、石英、電氣石,有時與黑云母伴生 |
鎢、錫、鉬、砷 |
螢石化 |
酸性巖、堿性巖、火山巖、碳酸鹽巖 |
螢石,其次是石英、白云母、黃玉、鉀長石 |
鎢、錫、鉬、鉍、砷、鐵、稀土等(與氣成高溫螢石化有關) |
鈉長石化 |
酸性巖、堿性巖,特別是云英巖、偉晶巖 |
鈉長石,其次石英、綠柱石、細晶石、鈮鐵礦、褐釔鈮礦、天河石、白云母、電氣石、鋰云母 |
鈹、鋰、鈮、鉭等稀有金屬礦床及鐵礦 |
絹云母化 |
酸性及中性巖漿巖、片麻巖、火山巖 |
絹云母、石英,其次綠泥石、硫化物、綠簾石 |
銅、鉬、鉛、鋅、金、黃鐵礦 |
黃鐵絹英巖化 |
酸性、弱酸性淺成侵入巖 |
絹云母、石英、黃鐵礦,其次碳酸鹽、金紅石、綠泥石 |
銅、鉬、金、硫化多金屬礦 |
天河石化(微斜長石化) |
花崗巖偉晶巖 |
天河石、鈉長石,其次黑鱗云母、鈮鐵礦綠柱石 |
稀有元素礦床 |
鉀長石化 |
中酸性巖漿巖、片麻巖 |
鉀長石(正長石),其次鈉長石、螢石(高溫)、綠簾石、陽起石(中-高溫)、石英、絹云母、綠泥石、黑云母(中溫) |
高溫:鎢、錫、鉬、鈹;中溫:銅、鉬 |
鐵白云石正長石化 |
酸性、弱酸性淺成侵入巖 |
正長石、鐵白云石,其次金云母、滑石 |
白鎢礦 |
冰長石化 |
中性、弱酸性火山巖,亦可在基性和酸性火山巖中發生 |
冰長石為主,其次為絹云母、石英 |
鉛、鋅、金、銀、黃鐵礦 |
石英巖化 |
中酸性巖漿巖、片麻巖以及各種碳酸鹽巖、鈣質頁巖 |
石英、石髓,其次白云母、絹云母; |
銅、鉬、鉛、鋅、金、銻、螢石、黃鐵礦、重晶石、壓電石英 |
次生石英巖化 |
中酸性火山巖及其侵入體中 |
石英為主,其次剛玉、紅柱石、一水鋁石、明礬石、高嶺石、葉臘石、絹云母 |
酸性巖:紅柱石、剛玉、一水鋁石;中性巖:銅、鉛、鋅、鉬、金、銀 |
鈣質矽卡巖 |
中酸性侵入巖與灰巖、凝灰巖的接觸帶 |
石榴石、透輝石、符山石、硅灰石、綠簾石、陽起石、透閃石 |
鐵、銅、鉛、鋅、鎢、錫、鉬 |
鎂質矽卡巖 |
中酸性侵入巖與白云巖接觸帶 |
鎂橄欖石、透輝石、硅鎂石、蛇紋石、金云母 |
鐵、硼、銅 |
霞石化 |
含霞石的堿性巖 |
鈣霞石為主 |
|
方解石化 |
中基性巖 |
方解石,其次綠泥石、鈉長石、綠簾石類 |
銅、鉛、鋅、鐵 |
白云石化 |
石灰巖和含少量泥質、砂質的灰巖 |
白云石,其次鐵白云石 |
鉛、鋅、銅、鐵 |
重晶石化 |
碳酸鹽巖、鋁硅酸鹽巖 |
重晶石,其次螢石、方解石、石英、白云石、石膏、天青石 |
中溫:多金屬礦;低溫:鉛、鋅、銻、汞 |
明礬石化 |
多孔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巖、粗面巖及其凝灰巖中 |
明礬石,其次石膏、硬石膏、螢石、一水鋁石、石髓、蛋白石 |
明礬石、金、銅、黃鐵礦、鉛、鋅 |
參考文獻:
1、翟裕生、姚振書等,《礦床學(第三版)》,地質出版社,2011.
2、戴塔根、龔鈴蘭等《應用地球化學》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
3、范永香、陽正熙,《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12
4、賴紹聰,巖漿巖巖石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