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來,綠色礦山建設在守護守護了綠水青山,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暴露:一些地方只求數量不顧質量,導致某些綠色礦山名不副實;部分企業存在一勞永逸思想,綠色成果難以保持;缺乏有力的約束和激勵政策,創建效果不及預期。
據悉,截至目前,全國共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1100多家。當人們都為綠色礦山點贊的時候,現實情況卻是綠色礦山數量還不到全國礦山總數的一成,這不禁讓人思考:綠色礦山建設為何仍顯緩慢?
礦山綠色新圖景徐徐展開
據了解,按照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⒌V區環境生態化、企業社區和諧化的“六化”指標要求,截至目前,全國共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1100多家。
從政策來看,2017年,原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原環境保護部、國家質檢總局、銀監會、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隨后,各地也紛紛建章立制、夯基壘石,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礦產資源規劃、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全過程,探索適合本土的新機制、新方法。
另外,加碼綠色礦山建設,多加企業賦力,其中,安徽海螺水泥石灰巖礦注重科技創新,在資源綜合利用、生態修復方面形成一系列綠色創新成果。浙江新開元礦業的智能化、花園式、和諧共享的綠色礦山建設模式,引來全國一批又一批的學習觀摩團。
從省份來看,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盛德日新礦業有限公司,投資1.58億元集成研究的干排鐵
尾礦綜合開發技術,不僅消化了鐵精礦生產過程中的廢棄尾礦,實現日排放干尾礦4000噸的生產能力,還節約了大量水資源,用水量由原來的每天7500立方米下降到1500立方米。這一系列“組合拳”為企業年增效4253.5萬元、創造社會效益2.5億元。
政策機制仍有難題待解
然而當全社會都為綠色礦山點贊的時候,現實情況卻是綠色礦山數量還不到全國礦山總數的一成,這不禁讓人思考:綠色礦山建設為何仍顯緩慢?
長期以來,很多地方綠色礦山建設存在正向激勵不夠、反向約束不強的問題。與此同時,由于缺少相關配套文件,地方在實際操作中難以落實,導致一些礦山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礦企的熱情不高。政策機制仍有難題待解。
從實際情況來看,2021年8月,
砂石骨料網在貴州進行實地調研時了解到,貴州省浙捷礦業有限公司貴按照國家級綠色礦山標準建設總投資2億元,采礦許可證服務年限10年,資源儲量 6000萬噸,年生產規模500萬噸。公司采用高效、安全、節能環保、智能化、自動化、數據化、管控信息聯動化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專業生產、銷售各種國標高端骨料,填補貴州省商品砼高標號空白。2021年1月被自然資源部列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公司以人為本、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為宗旨,一直秉承以用戶需求為目標,在專注市場開拓的同時,為眾多合作單位提供優質服務,在地區樹立起公司良好品牌。但因為項目投入產出嚴重不匹配,生產線已處于停機停產狀態,正遭受著生存困境。
除客觀因素之外,也存在一些中小型礦企對綠色礦山的內涵理解得不夠深入的問題。有的認為綠色礦山就是簡單地“搞搞綠化”,做好表面功夫就行,對綠色發展理念缺少全面準確的認識。同時,缺乏主觀能動性也是造成綠色礦山建設遲緩的原因之一。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存在惰性思維,一旦獲評綠色礦山稱號就“躺平”,綠色成果難以維持,甚至逐漸“返灰”。
據了解,2022年8月,山東省自然資源廳會同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山東省應急廳等相關部門組織開展了綠色礦山“回頭看”工作,按照《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綠色礦山“回頭看”的通知》(自然資辦〔2022〕168號)規定,在礦山企業自查、縣級全面排查、市級和省級重點抽查基礎上,再根據各市核查結果和相關部門反饋意見,經廳長辦公會審議通過,將31家礦山移出省級綠色名錄,其中9家建筑石料礦山,并予以公告。
2022年10月,貴州省全面開展綠色礦山“回頭看”核查工作時,經核查發現貴州省338個礦山企業在綠色礦山建設達標后,未采取保持鞏固措施,導致現狀不滿足綠色礦山建設相關標準,最終決定將不滿足條件礦山企業移除綠色礦山名錄并予公告。其中貴陽市19個,黔南州18個,六盤水市20個,遵義市35個,銅仁市52個,黔東南州23個,畢節市110個,黔西南州40個,安順市21個。
多舉措“破局”難點堵點
不過,一些地方從綠色礦山建設的堵點難點上“破局”,也取得了一些亮眼成效,為今后綠色礦山建設提供了一些思路。
在加強統籌領導方面,遼寧成立了以副省長為組長的“綠滿遼寧”工程推進工作專班,將綠色礦山作為其中一項工程高位強力推動,并把綠色礦山建設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對各市政府的年度績效考核之中。
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是典型的礦業大縣。該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綠色礦山建設領導小組,組建了綠色礦山建設辦公室,專人專班、專職專責。此外,該縣還建立了綠色礦山專家資源庫,吸納專家組建智囊團為綠色礦山提供指導。目前,全縣大中型礦山超過八成建成綠色礦山。
在強化部門協同聯動方面,浙江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經信、科技、財政、生態環境、水利、應急和市場監管部門出臺《浙江省綠色礦山管理辦法》,8個部門各執其責,又能“握指成拳”,為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在健全法治保障方面,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遼寧省本溪市等地出臺了綠色礦山建設管理條例,以地方人大立法的方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為綠色礦山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另據了解,2020年8月,河南自然資源廳出臺《河南省綠色礦山評估入庫管理辦法》,規范規范綠色礦山評估入庫管理工作,明確出現負面輿情,因礦山原因引發群體性事件,礦山關閉、破產,不再采礦的,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環保責任事故或嚴重違法行為的,弄虛作假通過綠色礦山評估的,不履行采礦權人相關法定義務,不再滿足綠色礦山評估先決條件,其他原因不再符合綠色礦山標準等情況,省廳將視情采取警告、限期整改、重新評估、移出名錄庫等管理措施?!掇k法》適用對象為河南省轄區內所有持有效采礦權許可證礦山。
2021年11月,加快礦業轉型綠色發展,江西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江西省綠色礦山管理辦法(試行)》,對綠色礦山的申報與評估做出了說明?!掇k法》指出“礦山正常運營,且剩余儲量可采年限(按儲量年度報告)不少于3年”才能申報綠色礦山,且綠色礦山企業如礦區范圍、開采方式、開采礦種等發生變更,應重新提交申報材料。一旦綠色礦企出現礦山閉坑、破產或政策性關停的;綠色礦山監督檢查中發現問題,經整改仍未達到綠色礦山標準的;發生重大生產安全或生態環境事故的以及弄虛作假騙取列入綠色礦山名錄的;等行為,將移除綠色礦山名錄。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與省財政廳則設立每年3000萬元、4年共計1.2億元的廣東省綠色礦山建設專項獎勵資金,極大提高了礦山企業創建的積極性。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對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以上新建綠色礦山項目或技改項目,和1000萬元以上的礦區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給予投資額10%的獎勵。
另外,一些地方已經將綠色礦山作為礦業的“底線”要求,探索出臺了一些與礦業權審批掛鉤的政策。比如,河北省規定國家級綠色礦山才能深部擴界,海南省把建成綠色礦山作為采礦權延續的先決條件。
作為全國綠色礦山的標桿省份,浙江省首批試點單位——新開元通過實施數字化礦山建設,一年可節約人力成本200萬元左右,在減員增效、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等方面有較為顯著的作用。
建德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建成余熱發電儲能系統,年節約標準煤31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萬噸。
浙江交投礦業有限公司通過實施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實現從爆破后母料運輸、計量、生產、質檢、發運全過程數據自動采集和控制,單次可以節約20分鐘來回上下礦區時間,生產綜合效率提升8%~10%,礦山綜合利用率達99.8%。
另外,2021年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綠色礦業發展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提出新建礦山要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到2023年底全省持證在采礦山要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到2025年底基本形成礦產資源家底基本摸清、綠色勘查開采全面實施、礦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和開發保護水平顯著提高、重大項目支撐力度持續增強的綠色礦業發展新格局。
齊心合力走好下一程
綠色礦山建設推進到目前,接下來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需要各方齊心合力,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學家武強表示,目前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的礦山不到全國礦山總數的3%,且以大中型礦山為主,但我國小型礦山比例約占70%,綠色礦山建設任務艱巨。如何科學地破解人類為了生存發展而實施的開發利用工程活動與其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矛盾和沖突難題?
對此,武強建議,應將綠色礦山建設融入礦山全生命周期,按照系統工程的思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把單個礦山納入到大流域、大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統一考量、統一治理,最終實現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綜合效益最優。
“目前啟動的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以緊缺和大宗戰略性礦產為重點,可提升國內關鍵礦產資源的安全保障能力。”全國人大代表/銅陵有色集團總經理丁士啟表示,隨著我國現代礦業快速發展,特別是工藝、技術進步,綠色現代化礦業開發對環境影響大大降低,已具備對處于復雜地理環境下實施礦產資源開發的技術保障。
隨著綠色礦山建設的持續推進,其重點也必將轉移到中小型礦山,但中小型礦山在管理、資源、資金等方面相較于大型礦山存在明顯差距。對此,專家建議地方政府應立足礦業發展實際情況,遵循礦業發展規律,準確把握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實事求是制定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目標,按照“一地一策”“一礦一案”分階段逐步扎實推進。與此同時,企業自身也要積極通過多種渠道尋求資源、資金、技術,保障綠色礦山建設的順利推進。
此外,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彭齊鳴建議,進一步完善綠色礦山標準體系建設。他說:“當前,礦業要站在更高階段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態’的含義,在綠色礦山的標準體系中突出‘生態’二字,特別是在充分考慮不同地區氣候、環境、生態等因素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調整不同地域的標準要求,做好修訂完善。”
綠色礦山不是也不可能一天建成。只有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齊抓共建、多措并舉,才能守住生態紅線,繪好礦山綠景。
注:本文來源于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