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綠色礦山推進委員會名譽會長武強
綠色礦山建設和綠色礦業發展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金鑰匙”。
建立由政府、企業、公眾、社團等各方組成的社會監督體系,健全綠色礦山企業信息公開機制。
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的系統化思維。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的原則,進一步健全綠色礦業發展工作機制。綠色礦山建設在橫向上要多部門協同管理組織,或成立國務院(發改委)綠色礦山辦公室;在縱向上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創機制;探索綠色礦山建設合同管理,在礦業權新立、延續、轉讓等環節合同簽訂時落實好建設內容,分別明確新建礦山和持證生產礦山的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綠色礦山建設和綠色礦業發展要以系統化理念為指導,加強“礦-農-城復合區”一體化規劃建設;構建由政府、企業、公眾、社團等各方組成的社會監督體系,健全綠色礦山企業信息公開機制。
完善激勵約束政策,推動礦業綠色低碳轉型。鼓勵礦山企業堅持創新驅動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業自身建設綠色礦山的內生動力。完善綠色礦山建設法律性和規范性制度體系,完善綠色礦山名錄動態管理機制,構建第三方評估監管機制或綠色礦山認證制度,強化各方責任,保證建設質量。加快建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基金,做好市場化運作。鼓勵綠色礦山“開發式”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
綠色礦山建設應從4個方面發力:一是以頂層設計為引領,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廢棄礦山綠色資源治理體制機制。將廢棄礦山綠色資源開發利用作為“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支撐“源-網-荷-儲”系統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明確企業主體地位,鼓勵支持企業修復和開發利用廢棄礦山綠色資源。建立廢棄礦山能源資源綜合協調管理機構,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綜合治理、收益共享、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治理體系。二是以科技政策為支撐,加大廢棄礦山綠色資源開發利用科研攻關支持力度。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為牽引,布局國家級科研項目,支持廢棄礦山“多能互補”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基礎研究,加快推進廢棄礦山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重點領域科研攻關。以多能互補清潔能源供應中心示范區建設為抓手,打造廢棄礦山綠色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研發、實驗和推廣基地。三是以經濟政策為牽引,推動資源型行業和城市發展方式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將廢棄礦山資源化利用納入地方政府綠色GDP核算體系,創新廢棄礦山綠色資源開發利用數據收集監測技術與管理機制,統一數據統計口徑,推動數據聯通共享,建設能源大數據平臺。加強數據歸集運用,深化綠色稅制改革,以綠色GDP約束指標助推廢棄礦山資源化利用和區域行業高質量發展。四是以產業政策為托舉,引入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盤活廢棄礦山綠色存量。借鑒國際上的成功做法,加大財政補貼、減免稅、專項基金等政策支持廢棄礦山綠色資源開發利用力度。實施廢棄礦山生態補償機制,設立“恢復(治理)基金”支持廢棄礦山修復。探索碳市場等“定價機制”,采用PPP等模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促進綠色產業與金融資本有機結合,推動廢棄礦山由“碳源”向“碳匯”轉變。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新疆區委會主委、新疆國家305項目辦公室主任馬華東
先進的技術是綠色礦山由外而內綠色的保障。要在強化技術創新上大做文章。要創新資源開發技術及安全體系建設,推進礦山數字化、智慧化建設,實現采選冶過程的環境干擾最小化和生態再造最優化,通過自動化智能化開采,提高資源利用率回收率。
要統籌土壤治理改良、植被修復、植物與真菌聯合修復、采礦區修復等環節,著力修復并保持層次分明、穩定性強的礦山生態環境。通過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為礦山生態監管、修復提供實時指導場景。
武強院士提到,建議完善綠色礦山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綠色礦山評價指標不僅考慮礦區環境、資源開發方式、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智能礦山、企業管理和企業形象等,而且應綜合評價礦山的生產安全、職業健康、資源回收和開發效益等指標。
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魏臻
智能化礦山重大科學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納入國家科技重大計劃,鼓勵大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體系;對智能化示范礦山、礦山智能裝備技術攻關企業,給予產能置換、產能核增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將積極推廣應用井下智能裝備的企業,優先列入礦山安全改造計劃,給予資金支持;推動設立專項保險,建立容錯制度,解決探索實施智能化、少人化企業的后顧之憂。
以促進礦山智能化建設工作規范發展為目標,加強相關專業領域標準之間、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之間的協調;從國家層面建立一套完整的技術規范標準體系,確保標準體系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前瞻性;要求各生產廠家按照統一的設計標準、配套規范,構建統一的信息控制平臺,保證系統整體的協調運行,保障安全高效生產。(來源:中國電力報、中國能源報、新京報)